大家好,我就是那位自称“学霸”的考生,我曾在社区发过几个经验帖子,有些同学还给我点了赞,但是……
不得不告诉大家,我名不副实,我自己都没有做到我帖子中的那些要求!
我分享的技巧,我自己压根儿就没有用到!在考场上我紧张极了!我其实根本不是学霸!
实战是检验真实水平的最好标准,在2018江苏省考的过程中,我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
先上一组数据,我考前一月每日训练资料分析20题的 正确率 与 所用时间:
其他模块就不贴了,可以说,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我自认为已经准备得非常完美:所有资料数学公式早已熟记于心,判断推理各种方法全部掌握,言语语感也培养得十分强大,常识部分更是把几乎有的 哲学、历史、文学、物理、化学、生物、法律、经济、科技、时政新闻相关内容都过了好几遍。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不错,自认为记忆力强大,胸有成竹。
几个月来刷题估计有1W道以上,自己模拟整卷25次以上,各个模块正确率都已经非常高了,参加步知模考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
上了真实的考场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得紧张,题目来不及做,很多本应会做的题目,最后都在慌忙之中胡乱涂卡了。
我总结了我这种巨大落差的原因,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大家不要走我的老路。
1、考前我为了保持做题的感觉,每天一套行测试卷,白天又上班,大脑实在是太累了,结果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发挥不佳,大家要注意劳逸结合。
2、我在多次模拟考试的过程中,忽略了10分钟的涂卡时间,以致于实战中做题速度偏慢。请大家务必注意,自己整卷练习的时候时间限制一定要是1小时50分钟!
3、我自以为做到了心态的稳定,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是惊慌失措。二十多年来的优柔寡断、完美主义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必须要经过多次的锻炼,才能逐渐克服这种影响极大的心理痼疾。行测考试过程中,有些题目是需要舍弃的,不舍则不得。遇到难题,两个选项二选一的情况,每次我纠结了一番,最后总是选错,以后不想再无谓地浪费时间了。
4、公考出题人是喜欢反培训的,我们学得的方法套路,只会越来越不适用于最新的公考,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彻底掌握了目前的方法,就能够万事大吉。死记解题套路,会付出代价,平时一定要训练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
5、我直到上了考场才知道,在那种情境之下,很多花式速算技巧都是浮云,稳定而高速的直除法才是王道!
以上皆是血泪教训!
但是!(转折点来了)
你以为我就到此为止了么?经过这次实战,我终于领悟了公考行测的“奥义”。
如果说经历了这么多题目的我,还有什么秘诀的话,我只能总结出几点:
1、专注即速度,熟练即效率。
平时训练自己专注度和熟练度,极其重要!
参加公考的人智商都差不多,关键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够快速进入高度专注状态,并且持续进行专注思考。熟练度提高,则有助于更快进入解题状态,每题快个几秒钟,整卷加起来就会比别人快上10分多钟!
至于如何训练自己的专注度么,这里推荐一个方法供参考: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冥想,闭上眼睛,深呼吸,将自己的注意力仅仅放在呼吸上,就这样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呼吸。倘若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繁杂的想法,意识到以后,就回到自己的呼吸上来,如此反复,专注呼吸。
2、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公考资料,少即是多;能力培养,慢即是快。
囤积大量的公考资料,只会让自己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你是要虚妄的感受呢,还是要真实的能力呢?
真题是最好的教材。将历年的真题,一道一道彻底地掌握,精细理解,即使速度慢一点,也远远胜过盲目刷题。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题目,一定要上网仔细查找各个机构的答案,因为网上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你需要仔细甄别对比,才能得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3、公考拼到最后,拼的其实是心理素质
本人的解题能力其实已经达标了,但心理素质还没有过关,这就造成了最终实战发挥的不稳定。
说到与做到是天壤之别。我曾经无数次告诉自己,要有全局观念,不可因为某些难题而影响整体节奏,然而实战中还是没有做到。
我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行测大数据告诉你,纠结必败。
一万多题以来,那些我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纠结的题目,我从来都没有做对过,这个大数据已经足以说明,我们无需纠结!
完美主义不可取。生活中没有完美,行测亦是如此。即使是超级大神,也很少能达到90分,80分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了。
放弃自己对于完美的渴求,犹如卸下一副千钧重担,在冲向高分的路上,你能走得更远。
换句话说,公考路上,内炼其心(培养心理素质)是关键,外塑其形(掌握解题方法)是基础,内外兼修才是王道。
说实话,这个世界对于“尚未证明自己的人”确实是不太友好。但即使如此,我们仍要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心得。本人还没有上岸,这些话不一定像上岸大神的那样令人信服,请审慎阅读、独立思考,切勿盲目模仿、生搬硬套!
接下来我仍然会参加步知组织的周六模考,继续检验自己的水平。
我学霸哈士奇又回来了,同学们,来大战一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