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动作快点的,如老花花木君当天中午就已经把总理的报告解析出来了。
由于昨天和前天都在忙别的事,我已经大大的错过了热点新闻的黄金时间。但迟到总好过缺席,在此还是来谈一下我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解析一定会有很多,各种政策利好风向啊,各种经济数据剖析,一定会有,我如果谈这些未免拾人牙慧。因此老沙我今天只想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词——实体经济。
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共出现6次,其中最重要的两次分别是:
1.“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
2.“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这两句话归为一句话的话,意思就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国家金融将向实体经济大幅度倾斜。
其实“实体经济”这个词并不新鲜。早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开,习近平主席讲话完毕以后,我就一直在提醒我的学生,要注意这个词。果不其然,十九大之后,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会议,中央都会提及它。
从微观层面,考试来说,它可能在公基考试中作为时政或者经济知识考察。哪怕你不参加考试,未来如果要创业或择业,也一定要充分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不要逆国家“脱虚向实”的大风向。而从宏观角度来说,理解这个词,才能看清目前中国经济的大局。
我先来解释一下何谓“实体经济”。它是和“虚拟经济”相对应的。为了接地气一点,方便大家理解,我绕开书面化的定义来解释一下这两个词。
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用产品或服务来赚钱”的经济。比如说“江南皮革厂”,它老板跑路了,老板娘无心经营,所有商品一律99元……咳咳咳……好像乱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它的经营思路是生产皮革制品,然后卖出去赚取利润,这就符合实体经济“用产品来赚钱”的思路。再比如中国移动,它不生产商品,但是提供通信服务,同样是实体经济。
而虚拟经济不一样,它是“用资本来赚钱”的经济。虚拟经济不直接生产任何商品,也不提供任何实质服务,全靠资本的运作来赚取利润。比如金融业,靠借贷收取利息来盈利,就是“用资本来赚钱”的典型例子。再比如,我们熟悉的房地产。
可能有人会问,房地产怎么会是虚拟经济?它不是生产了房子么?这里我先不作解答,让你自主思考一下,想明白了(或者查明白了)的同学可以在下方留言区公布答案。
好,搞清楚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你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同样是赚钱,为什么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呢?
我们来看虚拟经济的赚钱逻辑:用资本赚钱。这意味着你手中的资本越多,你就越能赚钱。
我们不妨设想:是一个拥有十亿资本的人赚一百万容易,还是拥有十万资本的人赚一百万容易?答案很明显是前者,拥有十亿资本的人赚一百万那都不叫赚钱,而十万资本的人赚一百万,可丝毫不轻松,至少我是还没赚到…所以虚拟经济如果过度发展,会导致什么?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相对来说,贫穷的人就越来越贫穷,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而如今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呢?前段时间大明星范某某依法补缴税款8.8亿。8.8亿是多少钱呢?假如你每年能存10万,这个净收入在很多3线及以下的城市已经不低了。那你要存8千8百年,可中国文明史,满打满算才5000年……恭喜你,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存到今天。
噢,是不是忘了什么,8.8亿只是人家的税钱…
如今的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社会平等、社会治安,甚至会损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从这个角度上,虚拟经济必须要降一降温了。
更不用说,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是有前例的。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虚拟经济空前繁荣。结果雷曼兄弟一破产,引发巨大的金融海啸。我党是一个擅于学习的党,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已经出现过的悲剧,我们肯定不会重蹈覆辙。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们国家要“脱虚向实”的原因。那我们的实体经济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呢?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肯定差不了吧?
其实不然。就连总理昨天做的报告,也承认如今的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有很多问题。
企业税负太重,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太高,就连环保审核都能卡住一大批实业企业的发展。过去我们依托廉价的劳动力,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打响了“中国制造”,但现在不能再这样发展了,于是实业也走到了瓶颈。上文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两句话,就是为了帮助实业走过瓶颈所说。
不过,紧跟政策走,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是光明的。毕竟,“中国制造2025”的宏图摆在前面,只要过了这一段阵痛期。政策的利好、庞大的内需和我国人长期以来被低估了的创造力,会成为助飞实业的新动力。
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