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对策最怕什么
是问题找不准、摸不透
还是一提对策手足无措、哑口无言
再提对策鸡同鸭讲、纸上谈兵
咋办?
一靠练来二积累
题海无涯巧作舟,踏破铁鞋有觅处~
请根据给定材料1和材料2,提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25分)
要求:建议合理、有针对性;条理清晰,表达准确;字数400字以内。
材料: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就业因此而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多数人的就业前景不佳。农村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的建设发展,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针对上述情況,记者特此对农村就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就业人数调査中,实际从业人员占24.7%。对于就业途径的调查中,50%选择外出打工,10%选择个体经营,35%选择附近工厂上班。在外出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外出人员的11.10%,初中文化程度占外出人员的59.1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外出人员的29.73%。外出人员中参加了政府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占外出人员的12%,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占外出人员的7.8%。大部分外出从业人员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报酬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同时少数外出人员的从业环境较恶劣,外出从业人员中雇主拖欠工资占外出人员的0.8%,从事高危、有害工作人数占外出人员的4.8%,外出从业人员中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人员的3.3%。农民工大都从事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但缴纳保险的寥寥无几。
2.近期,庭元市坚持把就业帮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之一,坚决打好“技能培训+精准输转+政策落实”组合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我现在已经能给家里的老人按摩了,熟练后,在家里就能开按摩室挣钱了。”庭元市华远镇李家村李晓霞在保健按摩培训班结业仪式上高兴地说。
李家村所在的华远镇地处关山脚下,以粮食、药材种植为主业,由于缺乏其他劳动技能,这里的大部分农民农闲时没有收入。
庭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该村举办了为期7天的保健按摩师技能培训班,参训学员系统学习了保健按摩的基本礼仪、按摩方法及意外救护等技能,在家门口取到了“真经”。
庭元市东岩镇马王村村民王雪梅通过庭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帮扶,输转到北京干家政服务钟点工,并带动本村姐妹到京务工,人均月工资达到六千元以上。“我现在在北京打了十几份钟点工,一年收入4万到5万元,今年我还存了2万元寄给家里。”王雪梅自豪地说。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汪局长介绍说:“今年,依托庆华建筑等本市龙头企业、重点企业、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劳务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吸纳和引领,目前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52万人,创造劳务收入6.89亿元;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劳动力11234人。”
“村里安排我上公益岗,负责打扫卫生,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为美化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说到自己的工作,西岩镇百庙村公益岗李忠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庭元市将村级公益性岗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全市共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000个,每个岗位每月岗位补贴1000元,让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扶智的转变,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进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里去。
【附】
直播时间:3月7日,晚7:30-8:30
直播入口:往下看
微信扫码添加 咨询课程顾问
添加图片
共9张,还可添加9张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1.扶贫扶智,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政府、学校、企业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一技之长,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技能在手,持证上岗,在就业市场游刃有余。2.增强劳动保障,优化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依法办事,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购买保险保障劳动安全。用人单位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高危有害工种做好安全防护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劳动者自身应加强法律意识。3.紧扣市场需求,精准输转人力。牢牢抓住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推送就业信息和指导,建立平衡供需关系。4.政策落实到位,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岗位,稳定收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龙头重点企业返乡创业;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增加公益性岗位,做政策性兜底。保证脱贫不返贫。
居然没有看到,可以发一个时间课程表吗?
二对策有:积极开展党史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①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村委会,招聘会等方式积极宣传就业渠道和方向。②开展培训。推动农民工就读职业院校等提高学历文化。推动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如保健按摩/家政服务/厨师等技能培训,合格者发放职业技能证书,优秀者可推荐就业。③精准传输。开展对口帮扶项目,依托本地或外地优秀企业,劳务中介等机构吸纳和引领,传输城乡劳动力,以个体带动群体参加服务业。④政策落实。设置公益岗位,既增收又美化生活环境。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相结合。发展农家乐/果蔬基地/花木种植等产业,既发展经济更解决就业。⑤强化法律意识。开展就业法律宣讲会,对欠薪/高危工作/合同/保险等问题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
对策:1. 党委重视,成立政府就业帮扶机构。打好“技能培训+精准输转+政策落实”组合拳;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由政府在家门口举办;3. 就业帮扶,精准输转。当地政府就业帮扶,精准传输,并带动本村其他劳动力到外地务工;4.依托企业,创造就业岗位。依托本市龙头企业等部门的吸纳和引领,创造降危险程度岗位,输转城乡富余、脱贫劳动力等,创造收入;5. 增加公益岗位数量,做好政策帮扶落实。全市共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每月岗位补贴,让脱贫户等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6.开展宣传教育,学法守法,转变农民等靠要思想。既学知识,又增加收入,维护自身权益,让农民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