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聚焦一个在直播中讲解过的热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该热点与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制造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都结合比较密
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近日,教育部举办“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披露了一组数据: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提高至57.8%。
有人担心“遍地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内卷”;也有人担忧“高等教育急速扩招”下的教育质量问题;还有人觉得“2.4亿还是少,不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 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教育,通俗讲就是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
从1999年的 10%到2022年的57.8%,二十多年的“中国速度”,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的伟大跨越。
人才是第一资源,全球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竞争的焦点转向了“人才”,高等教育普及化势在必行。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确保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
是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能。
1 从数据本身看,确实不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截止2021年11月1日,全国16—59岁人口为8.82亿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实际占比大约30%!
更多人走向了独立自主,囿于家庭与婚姻的妇女有了实现自我的可能;
更多人学会了仰望星空,普通人有了改写人生甚至改变世界的机遇。
2.4亿带来的也绝不是“就业内卷”与“学历焦虑”,高等教育也绝不是一场“混个高等学历作就业敲门砖”的“花式走秀”。
1 扩招提质,要数量也要质量
20年招生大扩招,教育财政投入每创新高,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公办、民办等多元形式办学,成考、自试、网络教育等渠道畅通,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211”“985”“双一流”接续发力,助力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2 大刀阔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从健全校长负责制到强化高等学校法制工作,再到提升高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在党建与法治的双轨引领下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从2018年3200多门上线慕课到2022年超5.25万门慕课、3.7亿注册用户,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
疫情之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让在线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形成了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
二十年长途跋涉,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美国早在1973年就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英国200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60%。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起步晚、发展水平不足、结构不均衡等问题,面临当下世界人才竞争加剧、经济新常态要求激发人才红利等现实困境。
我们必须定好发展靶向、重整行装再出发(花木君的观点、主张):
拓宽全球视野,对标世界一流。努力推动人才结构与经济全球化匹配、与新技术新业态匹配,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坚持产教融合、社会共建办学。针对性解决学习和应用脱轨、技能人才欠缺、中西部教育发展欠缺等问题。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强心筑魂。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坚持与时俱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学习服务,建设书香社会。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终生学习”成为公民的普遍,自觉行动。
微信扫码添加 咨询课程顾问
添加图片
共9张,还可添加9张